非洲资源民族主义形成原因及中资矿业企业应对之策

2025-09-12 15:37 来源:境外地质工作处

近年来,一股强劲的资源民族主义浪潮正在非洲大陆兴起。从西非的马里、尼日尔、几内亚、布基纳法索到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、加蓬、坦桑尼亚,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强硬手段加强对本国矿产资源的控制。这一趋势严重冲击了在非中资矿业企业的正常经营,造成了不同程度损失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。本文旨在梳理非洲近期资源民族主义的表现,分析其深层原因,并提出应对建议。


一、非洲资源民族主义的最新动态

非洲各国的资源民族主义虽然呈现出多样化形式,但核心目标十分一致。那就是强化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控制权,提高资源收益的本地占有率。具体的手段大致如下:

1. 强制性股权收购

这似乎已经成为西非国家的普遍做法。布基纳法索政府近期突然要求增持澳洲矿业公司West African Resources旗下Kiaka金矿35%股权,导致该矿商股票紧急停牌。这已是该国今年第二次大规模收储矿产资源,就在2024年8月,布基纳法索以8000万美元(仅为预估售价3亿美元的零头)强行接管Boungou和Wahgnion两座金矿;今年6月又将五座矿山及勘探权划归新成立的国家矿业公司SOPAMIB。

2. 矿权强制收回

几内亚表现尤为突出。今年5月,几内亚军政府总统马马迪·敦布亚宣布吊销数十家矿业公司的采矿许可证,随后又通过国家电视台公布了100家被撤销矿权的公司名单。除吊销证照外,当局还冻结了部分企业的银行账户,将取消勘探许可的区域列入国家"战略保护区"。我国部分中资企业如顺达矿业等就深受影响。

3. 越来越高的国家占股

非洲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强制占股,不同国家虽然比例不同,但普遍存在,且比例日益提高,有的竟然达到了30%。这打击投资信心,对效率与治理提出挑战,可能出现“双输”局面风险。

4. 原矿出口禁令频出

南部非洲多数国家经常性的政策选择。津巴布韦政府6月11日宣布,自2027年1月起全面禁止锂精矿出口,强制要求本地加工;加蓬政府也于6月2日宣布将从2029年起停止出口锰矿原矿。这种"印度尼西亚模式"的资源保护主义旨在迫使矿业企业投资本地加工能力。

5. 军事手段掠夺

尼日尔和马里表现得最为极端。2025年1月,马里军方多架直升机突袭加拿大巴里克黄金公司Loulo-Gounkoto金矿,强行运走超过1吨黄金,价值约1.17亿美元;马里法院还驳回了巴里克黄金的上诉,四名员工继续遭羁押。类似地,之前的2024年11月,马里军方逮捕了澳大利亚Resolute Mining公司高管,在获得1.6亿美元协议后才释放他们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采取激进手段。加纳在7月宣布推进20年来最大规模矿业法律改革时,明确承诺"不溯及既往,尊重既有协议",通过立法而非行政手段调整矿业规则,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。


二、资源民族主义兴起的深层原因

非洲资源民族主义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分析其形成的深层逻辑有助于我们预判政策走向并及时、准确制定应对策略。

1. 民族意识觉醒与经济自主诉求是最根本的驱动力

随着法国军队被逐出马里、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,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正将反殖民立场延伸到经济领域。布基纳法索37岁的军事领导人易卜拉欣·特拉奥雷自2022年政变上台后,持续强化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,将其包装为对抗西方影响的非洲复兴运动。支持者视其为"抵御外国干涉的堡垒",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一方面容易获取民众的支持,同时极易转化为资源控制政策。

2. 军政府资金需求是直接诱因

马里、几内亚、布基纳法索等国政府均通过军事政变掌权,军政权维持统治需要巨额资金支持。马里军政府扣押矿企高管索取赎金、几内亚突然取消矿权寻求重新议价,本质上都是"暴力变现"的手段。暴力需要暴力维系,巨额资金无疑是维系政变政权最好支撑。

3. 历史遗留问题与矿业治理缺陷也不容忽视

许多非洲国家过去的矿业协议确实存在条件过于优惠、监管缺失、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。有的矿权多多少少存在渠道不正规,手段不阳光,官员贪腐等问题。加纳改革废除的"发展协议"制度就长期被诟病——矿业公司将资金上缴中央政府后,矿区社区难以直接受益,导致"矿业繁荣,民众无感"的民怨。这种历史积怨一旦与民族主义情绪结合,就会催生激进改革政策的出台。

4. 国际矿产争夺加剧放大了资源价值

全球能源转型推动锂、锰、铜等关键矿产价格飙升,促使非洲国家更加意识到自身资源的战略价值。津巴布韦禁止锂矿出口、加蓬限制锰矿原矿出口,都是试图从能源转型红利中获取更多收益的具体表现。


三、中资企业应对之策

面对非洲资源民族主义浪潮,中资矿业企业的投资开发需采取更加系统的应对举措,要从风险预防到危机处理方面构建全方位防范体系。

1. 强化投资前风险评估

企业应建立包含政治稳定性、矿业政策风险、环境法规变化、资源民族主义趋势等多维度的评估框架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:该国是否经历多次非正常政权更迭?是否属于"萨赫勒动荡带"?矿业法律修订动向如何?社区关系历史如何?布基纳法索、马里、尼日尔等国的案例表明,军政府统治、安全形势恶化、激进政策等传统上都是高危风险信号。

2. 优化投资结构与合同设计

优先选择加纳等尊重"法不溯及既往"原则的国家。在合同谈判中争取稳定性条款,明确约定征用补偿标准和争端解决机制;考虑引入多边投资担保机构(MIGA)的政治风险保险;分散投资布局,避免将过多资产集中于单一高风险国家。

3. 深化本地化经营与社区共赢

在最低法律要求基础上,主动与社区分享收益。借鉴加纳新规倡导的"社区收益直通车"模式,将矿产销售收入固定比例直接投入当地发展项目。培养本地管理层,提高员工本地化比例,使企业形象从"外资掠夺者"转变为"本土发展伙伴"。

4. 加强产业链延伸与加工能力建设

在津巴布韦、加蓬等推行"原矿保护主义"的国家,提前布局下游加工设施。这不仅符合政策导向,还能提升资源附加值,打造政企利益的融合。几内亚Simandou铁矿的数百亿美元投资就包含加工运输全链条,这种模式值得借鉴。

5. 构建多层次危机应对机制

建立与当地政府、国家部委、行业协会的常态化沟通渠道;制定应急预案,明确资产保护、人员撤离、法律救济等流程;在发生强制征收时,善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寻求救济;与中资同业组建风险信息共享平台,形成集体应对力量。

6. 发挥中国外交资源优势

通过中非合作论坛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等机制,推动建立中非矿业投资争端预防与解决机制;支持中国矿业相关组织与非洲同行加强对话,促进行业自律与最佳实践分享;利用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平台的影响力,关注和保护在非中资企业合法权益。

非洲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一定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,不会很快消退,但其表现形式和强度因国因时而异。中资企业应摒弃"一刀切"思维,须采取差异化策略,具体问题、具体国家、具体分析应对,对马里、尼日尔等高风险国家谨慎进入,必要时及时止损;对加纳、纳米比亚等较稳定市场可深化投资;对津巴布韦等推行加工本土化的国家,应该加快产业链延伸。只有将风险意识贯彻到投资全周期,全面做好风险评估与防控,才能确保在非洲的矿业投资开发行稳致远。

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境外探宝者”)




备注: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作者:

相关阅读: